西财大校发〔2022〕32 号
校属各部门:
《全网最大投注平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经2022年12月15日校长办公会审定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全网最大投注平台
2022年12月16日
全网最大投注平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体育育人改革,完善新时代体育评价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紧迫性
1.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有效途径,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把体育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学校体育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工作成效显著。同时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紧迫性,把学校体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网最大投注平台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健全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评估机制;全面补齐配强体育专业教师,开齐开足各类体育课,场馆器材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结构制度更加科学,教学、科研、训练、竞赛、体质监测体系完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科建设实现突破,训练竞赛再创佳绩,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形成教学课程多样化、科研学科高端化、竞赛活动常态化,体质健康达标化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体育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3.加快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教育是由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课余群众性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程内容,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增强体育教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充分发挥体育潜课程(运动训练与竞赛、课余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的作用,积极推进体育俱乐部制探索,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努力实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课内外一体化,把体育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使体育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严格执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体育课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要学校为一至二年级本科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每周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50)分钟的体育必修课;三四年级本科生开设在线体育选修课和健康跑达标测试活动,即每学期完成不少于20学时在线体育选修课学习和不少于80公里健康跑达标测试。同时,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5.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实施体育教学的“完全学分制”。通过“完全学分制”,引入竞争机制,推动新体育教育理念的贯彻,让学生有充分的选课程、选教师、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最大限度来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体育兴趣,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提升体育课程建设质量,加强体育课程研究和体育教材体系建设。体育课程注重理论实践紧密衔接,大力推进精品在线体育课程建设,发挥“互联网+教育”的线上线下同步教育模式。使学生通过在线体育课程学习有效补充体育理论知识欠缺,从体育理论层面对体育知识进行深入系统性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多角度建设体育教育的综合性学习平台。通过教学大纲修订,课程教材优化,在线课程建设,“三位一体”保障体育课程全覆盖阶段学生对体育教育与课程需求。重点导向田径、游泳、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跆拳道、武术、轮滑等体育课程。鼓励引进与发展一批新兴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
7.完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构建“4+2+X”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学生每学期体育必修课达标获1学分,4学期共计4个学分;体质健康测试每年为0.5学分,4年共计2个学分;X指学生完成体育必修学分后,其他学期可自主选修体育学分课程,合格后计2个学分。学生在完成体育必修课、体质健康测试后,以选修、自修等形式继续进行体育课学习,达到基础体育学分不少于7个学分后可达毕业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科学锻炼规律,能够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热情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各体育运动项目技能等级评估标准,建立包括学生体育知识、运动经历、运动技能和运动效果在内的综合性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学业成就考核与评价办法。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形成体育运动习惯,提高终生身体育健康生活。
三、以健康为目标,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内容
9.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建立健全“校、院、系”三级校园体育竞赛体系。紧密配合“第一课堂”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赛事活动,做好每年定期举办的 “田径运动会”,设置学生欢迎程度高、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参与运动会的学生人数达到50%以上。升级打造校园体育专项精品赛事。积极开展特色体育赛事,如“校园迷你马拉松”,提升校园体育活动创新力和吸引力。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举办大学生体育文化节,合理规划促进国内外校际间体育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校外体育群体活动,着力促进体育群体活动保障机制形成,鼓励在校师生每天进行1个小时体育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促进全校师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10.培育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组织建设。在学校学生体育协会领导下,支持在校大学生自发组建各类、各项体育社团及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表演。建设优化学生体育社团,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社团、俱乐部活动。建立健全体育社团星级管理体系以及校内体育赛事的分类管理制度。每年举办学生体育会长论坛,发布学生体育社团赛事活动积分榜单,正面激励学生体育社团成长与发展。
11.营造教职工体育健康环境。加强教职工专业体育社团建设和运动技能培训,丰富教职工体育竞赛活动,扩大体育运动参与覆盖范围。广泛开展国民体质健康监测,为教职工提供科学的锻炼指导。积极开展体育健康文化节、体育趣味嘉年华、体育养生健康讲座、“锐动西财”体育人物评选等活动。通过与校工会、离退办等部门协调配合,共建教职工主题体育活动月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体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12.建立体育教师与院系工作联系制度。各学院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计划,各学院聘任1-2名体育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场”,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从“他律”走向“自律”,逐步形成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院院有体育特色的新局面。学校将针对各院系开展学生体育活动的优秀案例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和推广。
四、以竞赛为平台,提升体育竞赛水平
13.大力推进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全面整合全网最大投注平台高水平足球队现有竞训机制,实施男、女足统一管理,科学训练,不断提高竞技水平。积极推进教练员竞聘选拔,加强训练监督,生活管理,竞赛考核。推进高水平足球队教练员团队建设,形成教练员轮岗培训及教练员等级培训提升计划。保障教练员团队稳定性与训练能力的不断提高。通过体育专项奖学金考评发放办法、高水平运动员学业竞赛绩效奖励办法调动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竞赛积极性,从而为高水平运动队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4.促进校园普通生体育代表队发展。统筹规划,通过建设竞赛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对现有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等普通生体育代表队进行分级考核,通过考核结果评估对普通生代表队建立多级管理模式,实行教练员目标考核制度。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提升普通生运动队招生质量,不断提高运动队竞争力。着力打造 1-2项在全省具有领先优势的竞技体育项目。
15.加强人才引进保障学科建设。体育科研能力与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持与人才引进的保障。通过科研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建设与优化,提高教师投身学术研究及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优化人才引进制,依托体育学科及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引进运动医学类等高端科研人才及高水平教练员,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引进3名运动医学专业博士及2名健将级教练员。
16.完善专业发展促建体育学科。启动十四五规划目标工作,完成体育学科建设规划工作。在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及相关体育经济管理类交叉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加强体育科研团队建设,紧盯体育教学、体育健康、运动训练等领域前沿问题,拓展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交流,在社会体育新专业建设方面取得进展,促进创新要素的整合协同,探索全网最大投注平台体育学科建设新模式。
五、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强化体育教师培养力度
17.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需要,合理配备体育教师。加强体育教师、教练员的通识和专业知识轮训,支持体育教师取得体育运动项目教练员、裁判员等资质。修订完善体育教师教学和指导的体育课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体质健康测试等工作量的计算办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外聘教练、外聘教师、场馆管理、运动队管理和市场合作等方面的人员管理办法。
18.健全完善体育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常赛,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赛事组织、教研活动,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学生体质测试等计入绩效考核工作量,结合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分配时适当给予倾斜。根据学校体育工作实际,合理完善体育教师教学科研成果评定标准,适当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奖励力度。
六、以结果为导向,健全学校体育评价体系
19.严格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完善现有的测试、数据采集、传输及汇总方式与督查、评估手段,每年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及时向学生反馈,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制度,定期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
20.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1.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配套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测、强化思想道德评价。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要求,教会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组织学生反复锻炼并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增强体质,享受乐趣,养成终身受益的运动习惯。建立平时成绩+专项技能+课外运动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每年对全校学生开展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将测试结果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将学生日常思想道德表现和操行表现情况作为体育成绩考核的首要参考指标,对于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和体育管理过程中,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弄虚作假或损人利己等失德行为,赋予任课教师和教练员“一票否决”权。
七、以经费为保障,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持续发展
22.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学校对体育工作的统筹领导,把提升师生体育意识和体育素养,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每年的体育工作要点并落实到位。
23.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经费投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明确安全责任,切实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妥善处置伤害事件。
24.推动实施体育场馆智能化精准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智能管理技术手段,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的配备、管理、运行与使用、维护与维修等规章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学校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学校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以充分满足全校师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组织各种体育活动的需要。坚持在课余和节假日学校体育场馆面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或实施优惠政策。
25.积极多方筹措资金推进体育场馆建设。推进长安校区塑胶田径场翻修和土操场建设,翠华西校区塑胶场地维修扩建,雁塔校区硬化场地修建。通过多方筹措资金保障体育馆器材建设,满足全校师生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加强长安校区体育场馆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坚持国际视野,展现西财特色,不断提升校区体育场馆及体育智能管理系统有序建设。探索校政联合、企合作等多种方案,充分挖掘发挥学校存量资源潜力,促进学校体育设施环境建设。
28.加强舆论宣传,构建高效的学校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学校体育宣传与新媒体的结合,着力学校体育新媒体平台建设,传播健康理念和体育知识,充分展示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各职能部门、各学院与体育部要通力合作,大力弘扬校园体育文化,培育体育精神,形成全校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齐抓共管学校体育的运行机制。